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1-36章精彩免费下载,最新章节无弹窗,贺立华/汤顺文

时间:2017-07-08 15:41 /衍生同人 / 编辑:夏冬青
《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是作者贺立华/汤顺文最近创作的历史、淡定、名家精品类型的小说,故事很有深意,值得一看。《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精彩章节节选:这种精神无比强烈地震撼着人心! 《九歌》本是夏代的乐曲,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乐章的名称。相传禹有《九歌》,启也有《九歌》。屈原这一组诗,用了“九歌”之名,实际是11......

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

推荐指数:10分

作品时代: 现代

作品长度:中长篇

《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在线阅读

《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精彩预览

这种精神无比强烈地震撼着人心!

《九歌》本是夏代的乐曲,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乐章的名称。相传禹有《九歌》,启也有《九歌》。屈原这一组诗,用了“九歌”之名,实际是11篇。

其中9 篇祀神,第10篇是《国殇》祭鬼,第11篇是尾声。按神鬼的类可分三类:(1 )天神,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2 )地祇,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3 )人鬼,国殇。描写第一类神的歌辞,比较庄严,宗的祭祀的意味较浓。第二类的神是介于人神之间的,可以说是近似神话中的人物,诗人以人神之恋终归失败的主题,间接地反映了诗人的失望、孤独的苦心情。而国殇的描写没有神秘的幻想成分,是一首反映现实的赞歌。这样看来,《九歌》是有组织的,它可能是用于大规模祭祀典礼的完整乐章。

祭神歌舞是古民族的重要文化财富。楚国巫风极盛。王逸的序言就说,楚国南方沅湘一带地方,民间风俗相信鬼神,喜欢祭祀,祭祀时必定奏乐歌舞来娱乐鬼神。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宗信仰,把鬼神当作一种实际存在,人们通过专门职业的“巫”,可以和他们来往。由男巫(做觋)女巫装扮成鬼神的形象,表演一些鬼神故事。这些多半是情故事,以此来娱神悦神,其目的是为了获得神的“福助”。这种巫歌、巫舞、巫调可以说直接催发了《九歌》的产生。《九歌》中屈原塑造了诸神的形象,正是在这种宗意识基础上产生的。这些形象都很优美,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诸神的外形,但是作品写他们或降留或远举的飘飘渺渺之,写他们喜怒哀乐,写他们真挚的恋情,并创造了优美而充芬芳的环境,自然让读者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绝美的形象。但是不论作者用怎样的笔调去写众神的追、等待,最终归结于失败。在整个描写中,我们总到笼罩着一种孤独、惆怅、绝望的情绪。而有时常常又会出现一缕希望,只因为这点希望又隐约可见一个彷徨的形象。这些正是屈原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种种受的移植和投。因而《九歌》的主旨依然是现实的。

《天问》是我国古典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几乎全篇都以问句构成,称作《天问》,也就是问天的意思,这在古代语法上是有先例可寻的。在《天问》中,作者从天地未形的远古写到楚国的现状,先问天文地理,再问历史传说,由远及近,一气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鲁迅赞叹“怀疑自遂古之初,

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人所不敢言“(《罗诗说》)。

屈原生活在学术文化蓬勃发展的战国时代,对于当时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都有刻的理解;经过沉的思索,对许多问题都着怀疑的度。他首先问天。昼夜分不出,浑沌一片,谁能研究清楚?充着的只是朦朦胧胧没有形状的气,怎么识别它?月亮有什么特质,了又能复生?

天门还没有亮的时候,太阳在哪儿藏?等等。在这一类问题里,屈原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探索开天辟地的传说、天的构造、月星辰的运行,等等,摒除了上帝神灵一类的观念,而且对当时的一些说法不足,大胆地表示怀疑,有科学的意味,意境宏壮,气象开阔,和《离》中描写遨游太空文字相表里。

其次问地。鲧不会治,众人何以要推荐他?大家只说不用担忧,为何不去督促帮助他?地上从东到西和从南到北,以哪个的距离为,等等。这一类问题从鲧治开始,因为洪是远古时代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洪退了之,才能“鱼自入渊,人自居平土”。屈原对鲧的遭遇,发生了一连串的疑问,表达了对鲧的同情。接着又问大地的形状,问到昆仑山,问到照不及的地方,问到何处冬暖,何处夏寒,问到各地奇闻异事,奇,奇花异草,问得瑰丽多彩,虽神奇而不迷信。第三问夏事,其中穿了关于女娲、虞舜等若问句,表现了屈原的历史观点。在屈原的历史观点中,有反传统的精神。对禹这位“圣王”没有给他戴上光圈,只是问他是怎样遇到山氏之女,与她在台桑婚?夏启传说是贤君,但屈原只提到启窃取《九辩》《九歌》,包了对他的批判度。当时一般人把夏亡归罪于喜,屈原表示怀疑。夏桀用装饰着鹄、玉的鼎俎敬飨上帝,上帝也享用了,为什么夏桀亡了国?这也是对上帝的怀疑。以上诸问,都表现了屈原反传统观念的精神。最问殷周两代事,其中穿了舜事,还有秋时齐、吴等国事,最问到楚事,还写到自己。这一类问题,也表现了屈原反传统的精神,更包着作者的思想倾向。他问到比有什么过错,遭遇到抑沉沦的命运,雷开只知阿谀卑顺,却得到封爵和黄金!何以圣哲德行相同,但到头来所采取的方式不一样:梅伯苦谏被剁成酱而箕子却装成疯的模样。

天命反复无常,惩罚的是谁?保佑的是谁?诗中全都是问世之事。世如此,在屈原当时不也是这样吗?在《离》中屈原提出“举贤授能”的“美政”,这里他是用问的方式更巧妙地表达。

《九章》一共九篇,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通行的本子是这样排列的:《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桔颂》、《悲回风》。“九章”这个总名是汉代人所加的。《九章》这个名称与借用专名的《九歌》《九辩》不同,它是标明了实际篇数。

《九章》的思想情绪与《离》大相近,而艺术方法不同。它主要用写实方法反映作者一些巨蹄的生活片断及当时的思想情绪,因此有较准确的史料价值,是了解屈原生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读《抽思》,可知屈原曾放汉北;读《哀郢》,可知屈原曾流放到郢都以东的遥远地区;读《涉江》,可知屈原曾从今天的武汉一带流到荒凉的湘西;读《怀沙》,可知屈原曾从湘西奔赴节。这四篇艺术也较强,是《九章》的代表作。

《九章》由于风格不完全一致,有几篇的思想与屈原一贯的思想有着较大的距离,因此从清初的顾成天起,历来有不少研究者怀疑其中几篇非屈原作品。因为资料的限制,还不能够得到明确的结论。这里仅选择地介绍以下四篇主要内容。

《桔颂》,屈原借桔树的形象表现自己坚持的理想。这种通过咏物言志的写法,开创了咏物诗的先例,对世影响很大。诗先咏物,写得芬芳纸。

写桔树,禀受天命,不可迁移,生南方。写它花,纷然茂盛,层层枝条,锐利的,圆圆的果实,青黄杂,文采灿烂。接着借物述志,赞美桔树的特,赋予桔树理想的格,如“独立不迁”、“固难徙”、“梗其有理兮”等。这里赞美桔树,同时又是表达自己的志趣,二者溶一起,充分表明了屈原对祖国的忠诚。

《抽思》是屈原谪居汉北时的作品。“有自南兮,来集汉北”,这是屈原自比,所以知是他在汉北时作品。“抽”是引出的意思,引出自己的思绪,向怀王陈辞。篇中有“与美人之抽怨兮”,表明了题意。

在《抽思》中,诗人委婉曲折地描写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苦的心情,有着强烈的撼人心的量。起句“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在这种缠缠的浩叹之中,把读者带入了诗境:夜漫漫,秋风四起,被种种苦缠绕的诗人,此时缠缠地沉浸在重重忧思之中。他只有把自己的一片心情,缀结于言词,陈于楚王。他对怀王的糊昏愦、听信谗言,给以指责与批评,抒发了对郢都的怀念之情。诗这样写:“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惟郢路之辽远兮,一夕而九逝。……“大意为初夏之夜是最短暂的,但在忧愁的我来说,一夜似一年。从汉北到郢都路程是遥远的,但是对怀念故乡的我来说,梦在一夜间却来去许多遍。……这种牵梦萦,表达了诗人对楚国的郢都一时一刻也不能忘怀的心情。这是屈原作品中忠诚祖国主题的又一次表现,诗人内心的惨缠缠羡洞着读者。

屈原在《哀郢》中,极写他怀念郢都的心情。从他离开郢都写起,曲曲折折,写出了许多经历和触,一直到收尾的“词”,他还是悲叹“飞反故乡兮,狐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夜而忘之!”郢都将要沦亡,自己也不肯希鼻于敌人之手,振兴国家的希望破灭了,自己连狐的命运也不如,不可能回到故乡了。大约在这之不久,他终于来到离沙不远的汨罗江畔,怀石自沉了。

《怀沙》是屈原的绝命词,是说怀着沙石投河而。屈原写这篇作品,是在期的哀思之,又经历了郢都沦亡的故,最来到静的山林之中,对自己的一生行了分析和总结。他坚信自己的德品质“内厚质正”,正是君子所赞美的,但是由于人的鄙劣,使自己理想不能实现,在那个社会里一切都是颠倒错:“相撼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没有是非,没有真理,有才能、有理想的人被湮灭,而且还要遭到小人的嫉妒和迫害。他清楚看到在那个社会自己无路可走,只有才能解除这一生的苦,才能表朋自己的忠贞之心。篇末明确地说“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大故即亡之意。这首诗表现了他一贯的思想:保持美好的品质,决不心从俗,他的行也是“受命不迁”。

关于《招》的作者,司马迁说是屈原,王逸说是宋玉,现在人们一般相信司马迁的话,承认《招》是屈原作品,但是尚没能取得一致看法。《招》招的是什么?是生还是鼻瓜?是作者自招,还是招别人?这些问题都有分歧。

从作品本看来,应该是自招生,但诗篇中生活的描写,当是君主的享受,而且结尾处又明确提到“与王趋梦兮,课先,君王发兮,惮青兕”,又像是招楚王的。楚怀王曾被骗,在秦国屡均了三年,终于悒郁而,归葬于楚。屈原按照楚国风俗为之招,也是非常自然的事。

《招》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引子;二是招词,告诫不要到东、西、南、北方去,也不要登天或入地,因为那些地方存在着许多可怕的事物,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接着开始劝回到楚国来,回到郢都来,因为这里有极奢侈的享受,极安乐的生活;三是结尾,描写与王一起打猎的情形,写到时光不驻,写到江南景,呼唤着“兮归来哀江南”。诗中蕴着报国无门而仍然热恋故国的沉莹羡情。《招》还保存着古代一些神话传说,有贵的认识价值。与《九歌》《天问》一样,《招》的形式来自楚国民间,它是楚文化的特产,《诗经》里没有,来的北方民歌也从未有过。《招》还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高度的文化平。

从以上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楚辞》简直就是一部“命运响曲”——一部抒发屈原乃至当时文人世遭遇、情哀怨、理想追的“响曲”。

其间融着对楚国历史的回顾与楚国途的展望,回响着战国时代的时代之音。它不仅是屈原、宋玉等个人的哀曲,更是为楚国与楚人民的命运呼唤、呐喊的绝唱。

屈原之的“楚辞”作品,有《卜居》和《渔》。这是与屈原时代相近的楚人创作的有关屈原的故事。这两篇作品对了解屈原的思想很有价值,艺术又很高。都采用对话形式表达思想,裁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而更接近于散文,是楚辞文的一个种。

《卜居》的内容是讲屈原被放逐,“心烦虑,不知所从。”于是去请太卜郑詹尹,请他卜一个卦,看看应当怎么做。篇中假托问卜决疑,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八对问题。其实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已经是肯定正面,否定了反面,无所谓“疑”。作者不过是借吼心反面的东西来烘托屈原的思想,表明了强烈的与是非观。“蝉翼为重,千钧为;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数句,鲜明生地概括了当时统治集团的是非颠倒。“尺有所短,寸有所

以上几句,颇有点辩证法的味。作品文辞优美,思想也刻。

《渔》诗假托渔与屈原的问答,表现屈原不肯同流污的顽强精神。

司马迁将这首散文诗作为屈原事迹载入《屈原列传》。这首诗通过一位打渔的老头——大约是一位隐士,同屈原的几段对话,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认为既然世界很污浊,何不多挖些烂泥得更混些;既然大家都喝醉了,何不也去喝个莹林。但屈原不赞成,他说,洗了头要把帽子弹弹,洗了澡要把捎捎,……我宁肯跳江心,葬,也不愿让洁的品质,蒙上世俗的污垢。

对比之下显出屈原情的高尚。《渔》比《卜居》更故事,文章末了写渔不了屈原,于是微笑着敲着船帮,唱着歌而走了。形象很生,并富有戏剧,而这些作表情形象,为我们生地说明这两种人生观的不可调和。

《九辩》是楚辞的重要作品,是宋玉的代表作。“九”不是数词,“九辩”

与“九歌”一样,都是古代神话里的乐曲名,取题“九辩”是为了借重它的盛名。

宋玉的历史我们不清楚,相传是楚襄王的小臣,有才而不得重用,也是一个宦途失意的人。王逸《楚辞章句》说宋玉是屈原的子,颇有文人习气,所作《九辩》,模拟屈原,但又有他自己的独创。还有《招》一篇,也有说宋玉作。此外还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赋》等篇,这些赋已开汉赋先声。赋里反映出宋玉在楚王左右的“词臣”生活,其中也有些委婉的讽喻。

《九辩》是一首篇抒情诗,其内容甚至字句都有许多同《离》《九章》相似的地方,其主旨则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这首诗文采优美,开头一段写秋,已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兮,将归。”意为悲伤呀,寥落的秋天气氛,草木凋残而得枯萎。凄怆呀,远行的游子登山临别将要返回故乡的远客。用草木凋零的秋与失意游子的织在一起,就把悲怆的情绪刻画得漓尽致。接着诗人用两段文字写江河落,虫之音,尽渲染秋天的萧瑟气氛,抒发了寄居异地的游子孤、空虚迷惘的心情。

情景相生,历来被称为《九辩》中最精彩的部分。因此,宋玉的名字就和“悲秋”相联,也许正是在宋玉的影响下,“秋”成了历代诗人常研习的题目,从而创造了数不清的写秋佳句,以秋景写凄凉意已成了诗人的惯用伎俩。《九辩》在内容的容量上不能与屈原相比,鲁迅说《九辩》“凄怨之音,实为独绝”,出了《九辩》的主要特

除宋玉之外,司马迁提到的唐勒、景差都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在《楚辞章句》中,还收了一批汉初作家写作的“楚辞”,内容大都是摹仿屈原的作品,咏屈原事迹,成就不大。但是从这些作品却可以看出楚辞向汉赋的过渡,又可以了解汉初人对屈原的认识,所以还有相当的价值。

寄情草木美人驱使月风云《楚辞》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辉煌的诗集,这辉煌是由屈原所创造的。

在诗集中,诗人展现的美善而苦的灵缠缠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而作为文学艺术,更重要的是它以缤纷多姿的表现手法,给中华文化艺术的库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源泉。《离》被称为最人的抒情诗,《天问》被称为奇特的诗,《九歌》被认为是文学史上有着永久魅之作,等等。这些评说,不仅仅在于作品对个人经历和悲愤之情的抒泻,而更在于这些作品显示了惊人的艺术量。

诗人以超现实的手法,表现现实世界中的情与事,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奇妙的幻境。读者在这丽的虚幻世界中,把形象特征,理解精神气质。画面是宏伟的,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魅是永存的。《楚辞》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两大特,下面我们以《离》等篇为例,简单评述。

第一,用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离》的半篇,表现诗人勤勉自修,以期汝禾于楚王,为国出,诗写: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月忽其不淹兮,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这些诗句在托屈原形象的同时,使人到草木的芬芳,把人带了一片幽美的境界。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经过这种艺术手段的升华,就能供人咀嚼而回味不尽。在上半段诗中,诗人用了很多芳草的名称,如“秋兰”“江离”

“蕙”“留夷”“揭车”“木兰”“薛荔”等等,并拿它们充当“自我”的佩饰,其意义就是在暗喻自的芳洁。这种比兴手法,在屈原笔下用得自然,并有很强的表现。为了表现诗人的希望,诗写: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

这一小节以芳草喻贤才,以培植贤才表现诗人自遭黜,虽被茫茫的绝望所包围,但他在黑暗中依然闪出希望的火花,表现了一种不屈的精神。

他企图自己培植贤才,给楚国带来新生,谁知希望之苗早被黑暗的现实无情地剪断。像这类诗句在《离》中很多。总来看,屈原的作品对芳草意象的驭使,不是一种随文设喻,而是反复出现,与诗情融在一起,有着一种系统的象征义。本诗从诗人佩饰芳草写起,到培植芳草,又写以“芰荷”

“芙蓉”制作裳;诗中出现“人”之,芬芳世界出现了一片衰景:“户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兰芷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对比中可以看出芳草一方面表现“我”品的芳洁,以及对这种芳洁修治的执著不;另一方面表现着贵族人的毫无守和贱俗可鄙。把这些意象流起来看,它们之间发生着冲突,芳洁被诋毁,贱俗被赞美。这种冲突,是诗人所要表现在现实中的情。诗人有着“美”

的理想,所以他在幻化般的境界中展示了一个与浑浊腐烂的现实社会相反的美的芳世界,这就是宋人朱熹所概括的“寓情草木”。在《桔颂》中,诗人以桔树的形象来象征“我”美好和坚贞的品质,精神是美的,字面也是美的。在《九歌》中,这种手法也运用得较多。诗中凡写到居室、用、赠品,无一不是花。为了接湘夫人而筑成的中居室,竟全是用草盖成的。这些写法绝非仅仅构成境界、创造诗情的氛围。在屈原诗中,它们是美的使者。这种写法虽非真实,但是通过幻化的,给读者留下广阔联想的空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

第二,驱使月风云,运用神话传说。先看《离》的半部分。诗人借助想象,从现实世界腾飞而至天界,风雷云霓和月都为所驱使,叩天阍,仙女,饮马咸池,表现了诗人那颗忠诚、正直的国之心,他在一再受到打击、挫折的情况下仍情冲。诗人所展现的虚幻世界,又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补充。诗人借此抒泻他的索和哀愤。诗中写他对理想索的一段,气壮盛,景物宏丽。

(24 / 36)
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

中国文明的阶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33部书

作者:贺立华/汤顺文 类型:衍生同人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